Mr.D
Photograghy

三民路上,專業的延伸-----普羅照相機(下)
(採訪:達悟,雷育/文字:達悟,白芨/編輯:達悟/攝影:達悟)
2014年,普羅店裡出現一位生面孔,然而,這位稀客不是來買相機的。同在三民路的中友百貨,專員前來詢問普羅在中友設立專櫃的可能性,雖然這是一個相當珍貴的機會,但鄭丞勛認為當時普羅店裡還有許多事情仍未理想,暫時婉拒了邀請。
直到2016年三月,三民店逐漸走上軌道,鄭丞勛認為時機成熟,決定嘗試在中友設立專櫃,期望搭配著百貨公司的檔期促銷,可以使商品的價錢更加優惠,不僅可以開發新客群,還能讓更多人知道普羅與其他店家不同的地方。
雖然近幾年,SONY公司將研發資源轉投注在E-Mount系列微單眼,這意味著,將來α系列可能僅發表高價位的旗艦機,在搭配上適用全片幅的鏡頭,對一般消費者來說,簡直是難以高攀的天價。為此,不少中低階的α系列使用者紛紛拋售相關產品。面對這樣的事態,許多店家選擇減少對SONY產品的資源分配,增加在其他品牌上的佔比。普羅卻堅持原本的計畫,選擇以NIKON,SONY,OLYMPUS三個品牌前進中友百貨。
從α到E的陣痛
「其實一聽到SONY要放棄α中低階機身的開發,我們比消費者更恐慌。」一接到SONY將重心轉移至E接環微單眼的消息,鄭丞勛立刻對SONY公司強烈的表達對α中低階用戶的憂心:「當初我們極力推薦客人購買α系列相機,很多顧客是聽從了我們的建議後,好不容易接受了SONY。忽然之間跟我說他們變孤兒了,實在很難對這些當初願意嘗試SONY的用戶交代。」
「如果我也是消費者,我也會質疑,我這包東西會變垃圾嗎?」
「所以我們那時候也是不斷的和主管經理表達我們的看法,我認為一個新的品牌的形象建立相當的不容易,當初我們認為SONY的技術與CANON或者是NIKON不相上下,甚至在核心技術上有機會超越其他品牌,所以我們極力地讓這個新的品牌讓大家知道。經過這些年來,不敢說對於這個品牌帶來多大的幫助,或是對於這個市場有著什麼樣的影響;但仍然是培養了一群死忠的α系列用戶,現在一時之間這些都不見了,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不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對品牌本身也有著相當大的傷害。」
站在第一線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普羅,除了在當下對SONY提出了強烈的期望:「請一定要對α系列的用戶有個圓滿的處理方式」之外,唯一能做的,是繼續竭盡所能地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,以報答長久以來支持他們的顧客。
維繫α價值
「α系列的沒落已成定局,SONY決定把焦點放在微型單眼。這是一把雙面刃,可能會導致既有客群大量流失,但他們有信心E系列會吸引新的客群,所以我們能做的,是堅持維繫過去普羅培養起來的客群。」
對鄭丞勛而言,對於α系列的用戶雖然無法像過去一樣,用一百分的方式完成顧客的需求,但普羅會用上所有辦法,用八十分的方式達成任務,對客人也對自己有所交代。
e系列賦予的全新挑戰
已經習慣使用單眼的顧客來說,影響最大的是手感以及電子觀景窗帶來的視覺。鄭丞勛表示:「不管如何,光學觀景窗是最原始的,構圖全靠攝影人對於光感及對景物配置的本能。從光學觀景窗中看到的畫面,大腦會很直覺告訴你該怎麼構圖。然而,變成電子觀景窗後,也許是產品太過智慧化的關係,呈現在照片上的畫面其實多少會影響。
可能你看出去的,並不完全是你實際看到的:比如說今天拍夜景時候,電子觀景窗會幫你把亮度先補正,我們可以先看到一個相當明亮的畫面後再去做數據上的調整,這個相當的方便;可是當你用光學觀景窗時候,呈現在你眼前的畫面就是最原始的,看不到的畫面就是看不到,所以要思考,要想。在某種角度來說,電子觀景窗真的很方便,可是以另一種角度來說與我們看到的畫面就不同了,這樣的情況下,你就不一定可以直覺地靠你的本能去拍照。所以有很多資歷比較豐富的玩家一時還無法接受電子觀景窗,因為就是不習慣。」
既使如此,普羅仍然要設法向顧客重新建立新的觀念:「E系列機身已經擁有與原α系列相同,甚至無法比擬的畫質,反應及對焦系統也大大的提升;在原α系列的鏡頭可沿用的前提下,更輕巧的機身可以帶來更大的便利性及靈活性。」
至於是否擔心顧客會用高標準去檢視新開發的系列?鄭丞勛表示:「當SONY決定改變重心時,其實就已經流失了α系列的客群,那是我們全台灣這幾間一開始就在賣SONY的店家,窮年累月所培養出來的客群。也許SONY認為,只要E系列夠好,就可以將原先培養起來的客群吸引回來。孰不知,現在使用E系列的顧客已經不是原本α系列的客群了。」
先建立觀念,再選購器材
「我認為顧客必須先拋掉對品牌的迷思,各家的相機真的都一樣好,關鍵在顧客如何使用。」所以每當新的產品即將上市時,為了能向顧客更詳盡的介紹,鄭丞勛總是希望業務暫時借用一台展示機,讓他可以嘗試操作,了解新產品的大致性能以及特點。鄭丞勛認為,進入攝影領域之前,顧客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,才能把錢投資在對的地方。「不是所有人都要拿全片幅相機、拿大三元,才會拍出好照片。應該是選購你真正需要的,熟悉操作,拍出你喜歡的照片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對攝影很有興趣,自然會主動認真地鑽研技術與觀念,拿Iphone一樣可以開攝影展,不一定要使用相機。」
鄭丞勛笑說,很多顧客覺得普羅很奇怪,常常在阻止客人買東西。「攝影器材的單價都非常高。但花大錢買器材並不是讓攝影作品更好的唯一方法;比方說顧客希望拍淺景深,網路上一查就覺得自己要大光圈的鏡頭。但事實上控制景深的方法不一定要靠光圈,可以用其他方法達到同樣的效果,可以用焦距、距離去彌補。應該先建立紮實的攝影觀念,再去思考自己需要的器材。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資金,去做更多投資自己的事。玩攝影確實需要花錢,但是仔細的選擇,一定可以讓每個顧客買的器材使用很久。」
「想要」帶來的改變
談起對經營攝影器材的過程,鄭丞勛毫不諱言:「我小時候真的很討厭拍照,畢竟從爺爺開始就是做這行,所以我的童年幾乎都被照相機給填滿。一直到大學,同學拜託我幫忙紀錄一個活動,想想覺得也不是很重要就答應了。
後來過了一陣子,回去看當初的照片,會有不一樣的感覺。當今天你對這個東西有興趣你會找方法,你會學得非常快,我也是在舞台紀錄裡,一點一滴地找到自己對攝影的熱情;也剛好有朋友會帶我去東海的老諾做表演紀錄,我第一次發現『顏色』透夠鏡頭保留下來後好美,也就更深入地去研究。後來漸漸的有樂團跟我洽談合作,開始了舞台紀錄。」
開始幫忙經營普羅後,鄭丞勛知道改變自己才能為普羅帶來突破,更認真地鑽研攝影以及器材方面的知識,希望可以用更專業的知識及服務經營普羅。中友店的開設,也是希望用實體店面和專業諮詢,讓路過的人認識普羅,達到活廣告的效果。「我不太喜歡使用網路平台去宣傳,因為投資在這一塊無法突顯我們與其他店家不同的地方,我們希望需要幫助的顧客,親自走一趟,親身感受。」
臺中,三民,普羅
每天晚上十點,鄭丞勛在中友關門後,經常還要回到三民店繼續處理事務,對他來說,這是他目前能做的事,也是必須做的事。
「如果我把店開在別的縣市,人手會被分散掉,資訊無法流通,造成反效果;我們在臺中這麼久了,臺中有在成長,我們也在成長;我也走訪很多縣市,在各地交了很多朋友。我覺得臺中的人文是非常有魅力的,人好相處,歷史建築很多,要山有山,要海有海,但是你一定要從生活去挖掘。」
「但是臺中的攝影和影片資源卻相對匱乏,也就是說:臺中對這一塊沒有做太大的投入,變成做很多事都有阻礙,有心的人只能往臺北跑,但是真正到了臺北,光勘景就要重新開始,畢竟不是自己長期居住的地方,很多事都無法深入。我覺得這些都很可惜,如果需要長久經營,我們一定要設法,把有想法的人才以及團隊,留在臺中當地。」
以成立工作團隊為最終的目標,鄭丞勛持續地尋找對攝影有強烈興趣的人一起合作,必備的是要對攝影的某個領域非常熟悉,例如商攝、婚攝、器材,而且要對這個產業有深度的瞭解,願意自我耕耘,而非單純工作,鄭丞勛一直在等,渴望這一天的到來。

